懺悔意識在我國文學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常常出現在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當中,且懺悔的社會群體也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他們這種懺悔意識具有促進文學發展的作用。根據筆者對古代文人性格的分析和研究,把他們的懺悔意識一共分為了三種類型:第一種:過度憂國的懺悔意識;第二種:榮辱感的懺悔意識;第三種:性格矛盾的懺悔意識。
擁有這幾種性格特征的文人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去表達他們的懺悔意識,他們把文學作為主要的發泄途徑,通過心靈的修正達到超越自我的偉大目標。今天就為大家分享“懺悔意識在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形成原因”畢業論文,素材可用于畢業生選取論文參考。
(一)過度憂國的意識
當主體經歷了失敗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們的自我責任感往往是非常強烈的。比如古代文人的內心深處就有一種強大的愛國思想,他們認為知識是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途徑,所以當他們沒有通過自己的知識達到愛國的理想和抱負時,他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罪惡感,然后他們便會把這種自我的懺悔意識在文學中抒發出來,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對自我的救贖,同樣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自己進行警示。
(二)榮辱感的懺悔意識
榮辱感意識主要體現在人們在對自我進行評價時,內心深處會出現一種自責和內疚的感受。這種感覺來自于自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而這種懺悔意識就是對自身行為進行的一種譴責。恥辱感往往會出現在古人的文化思想當中,比如在孟子的文學作品當中就有對人的道德、人的本性進行論述,后來其他的文學思想者也會把這種榮辱感和國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通過它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三)性格矛盾的懺悔意識
在我國的歷史封建時期,知識分子的性格都是十分敏感而細膩的,而且古代文人在當時社會的地位也是非常低下的,他們要比普通人經歷更多的坎坷。當時的知識分子內心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但他們也充滿了斗志,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作為去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志向去為國家做出一些偉大貢獻。
以上就是今日提供古代文學畢業論文的論文素材,更多的素材請關注本網。